准提咒在线网
准提咒在线网
慧能大师 莲池大师 达摩祖师 虚云法师 弘一法师
主页/ 觉真法师/ 文章正文

唤醒和谐自觉 提升心灵素质——和谐,人间佛教的当代实践课题

导读:唤醒和谐自觉 提升心灵素质——和谐,人间佛教的当代实践课题觉真...

  唤醒和谐自觉 提升心灵素质——和谐,人间佛教的当代实践课题

  觉真

\

  香港人口头常说:“最紧要是开心。”北京人口头常说:“活着就要找乐。”这两句话看起来大同小异,但仔细领会,却可能各有含义。开心,是精神层面的,是内心的活动。找乐,向何处去找?似乎更多在于外求。不管内求,外求,开心与找乐都是一种人的存在。人的存在,是社会的存在,也就是说,人不可能脱离了社会,孤独存在。人的所思所想、所言所行、所知所感、乃至人的一切美德(甚或缺德)都只能是通过社会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、联系而体现出来。一个人的快乐和幸福,恐怕也只能来源于同他人的联系和交往,在人与人的关系、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尝味幸福,感受快乐。人类的善与恶,实际上也是对人、对社会、对众生而言的。只有对人的善、对社会的善、对众生的善,才是善;对人的恶、对社会的恶、对众生的恶,才是恶。所以,人的存在的意义,决不仅仅是为了自己,而是为了他人、为了群体、为了社会、为了民族和国家。有没有只为自己而不顾及他人,甚至危害他人的人呢?当然也有,那就是极端的自私者,那是缺乏道德自觉、道德自律、道德反省的人,才会唯利是图,自私自利,以过分的自私而危害了社会与他人,那么,这样的人就有可能受到公众的非议、道德的谴责或法律的处罚了。于是,人与人之间的共存关系,就有了两种:一种是进步的相互关怀相互扶助的善的关系,一种是倒退的不懂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破坏性的恶的关系。前者活得高尚,有尊严,受人尊敬;后者则活得卑下、委琐,甚至为人所不齿。两者的区别,就在人的人格状态,就在是否具有理性。当然,人格是个人独立存在的表征,人格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人的存在的多样性,上述两分法是我行文的一种方便。事实上,人,不能简单地分成善恶两类,还有一些人只凭他的情绪、个性、主观意欲在生活。对他而言,说不上善,也说不上恶。这种人用流行的语言,叫“跟着感觉走”。可是,感觉可靠吗?我提出这些,无非是想说明:一个人,不可能全凭激动、激愤、激情去生活。人在生活中,还必须具有理性、具有自控力、亦即自律的能力。人,如果失去了理性和自律,他就只能是狂热的、迷乱的。人的激情,有可能把人引向正义的、高尚无私的行为;但也有可能把人引向极端的可怕的造成伤害他人,伤害社会的后果。所以只凭激情,有时能做出好事,有时也会做出坏事。狂热、迷乱的人,根本缺陷就是缺乏了理性,缺失了思考,缺失了反省、自省。今天,人们慨叹,物资丰富,精神空虚,信仰缺失,理性消沉,人的需求层次越来越低,恐怕正是缺少理性(而又太多盲目性)所带来的后果,也是社会隐伏着道德危机、伦理危机的不幸之源。

  伟大佛陀于2600年前创立了佛教。两千年前,佛教传入中国。在传入中国的第一个千年,中国佛教又传入韩国、日本和越南等地,传入中国的第二个千年,佛教又从亚洲传播到欧洲、美洲、大洋洲等全球广大地区了。佛教讲中道,是理性的宗教;佛教讲慈悲,是和平的宗教;佛教讲自利利他,自觉觉他,是智慧的宗教;佛教讲律仪,讲行持,是践行的宗教。他有利于人心的净化,道德的增上,社会的稳定,人际关系的和谐,所以,佛教越来越受到东西方人士的欢迎。

  七佛通戒偈云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”这是诸佛的教化,也是我们佛教徒的宗旨。这一宗旨的全部内容,都是在规范我们的行为。诸恶莫作,是行为,行为不作恶;众善奉行,是行为,行为行众善。自净其意,也是行为,在思想中,意念中,心中,去除污秽,摒弃杂念,破斥虚妄,清净无染,这就是从自心做起,从内心做起,这不是行为吗?可见,佛教决不仅仅是一种信仰形态,而是一种独特的极其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形态,一种和谐、和合的生活方式。我想,通过佛教来唤醒人们的和谐自觉,提升人们的心灵素质,这正是今天人间佛教最重要的实践课题。

  什么人才能和谐?行为端正的人才能和谐,行为健康的人才能和谐,行为持善拒恶的人才能和谐。行为端正来自心灵素质的端正;行为健康,来自心灵素质的健康;行为持善拒恶来自心灵素质的清净无染。一切源自于心,一切又却落实于行动。一个人的健康,就是身心和谐。身心不和谐,身心交瘁,这个人还能健康吗?同样,一个社会的健康,就是社会的和谐,这个社会不和谐,处处厮杀、争夺、你死我活,这个社会能健康吗?可见,和谐不仅是理念,是信仰状态,而且是普世伦理的准则和做人的道德规范。和谐不在说,而在行,用佛家的语言,就是重在修证,重在行持。

  和谐在哪里?西方有句谚语:“把过去交给垃圾,把未来交给上帝,把现在交给自己。”佛教叫“活在当下”。怎么活?所思所想,所作所为,坐言起行,就是活。当下不是过去,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再回。当下不是未来,未来还没有来。当下就是此时、此处、此刻、此在。那天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,参加为庆贺明生大和尚升座典礼的“梵音颂和谐”音乐晚会上,听歌唱家蒋大为唱《天堂在哪里》,他说,天堂就在你心里。我说,天堂在和谐者的心里,天堂在和谐者的行为之中。和谐不在说,不在呼吁,不在祈求。和谐就在当下。直下,是直下自觉,直下肯定,直下呈现。这才是觉悟者的和谐,这才是真真实实的和谐,这才是鲜活的和谐的生命。

  成功靠什么?西谚说:“一个成功的男人,背后肯定有一个坚强的默默无闻的女人。”这可能是部分真理。佛教讲“众缘和合”,众缘成就,也就是众缘和谐。“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”,有了万事俱备的前提,若是只欠东风一个条件,依旧不能成功。有的人,尽管他很努力、很卖力、很勤力,可是这努力、卖力、勤力与结果之间往往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,既不快乐,又不成功,这就是因为缺少了和谐。我认为,一个人真正的成功,就在于个人、家庭、集体或社会与事业之间的和谐。

  人类的共同利益是什么?禽流感(H5N1)、沙士(SARS)、疯牛症,是怎么来的?艾滋病是怎么来的?海啸、矿难、干旱、洪水以及水污染、空气污染种种灾难是怎么来的?你摧残植物的生机,它就会给你一片荒芜。我们为什么要成立一个“环境保护局”的国家机构?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,失去了和谐,我们还能生活得太平吗?我们的古人,常讲“天下太平”。什么叫太平?太者,大也。太平,就是大宇宙、大平衡、大合作、大和谐。可见,和谐、和平、和合,才是人类的共同利益,共同目标。一切国家、一切宗教、一切人,都应该为社会和谐、为世界和平、为人际关系的和合,做出应有的贡献。可是,在这个利益冲突、分崩离析、危机四伏的现实世界上,为什么总是有一些人竟会违背自己的直接利益,甚至破坏自身的利益去做出不和谐,甚至伤害和谐、拒绝和谐的事来呢?这是不能不促使我们深刻反思自己的了。

  人为什么必须反思自己?在20世纪,科学技术确实有了巨大的发展,但是这种科学发展、技术进步的结果,也把自然环境跟人类自身的关系给模糊了,甚至颠倒了。一方面,人类要征服自然,一方面人类也增长了狂妄、傲慢、自满,增强了放纵欲望的暴力。最新的科学成就,固然解决了不少历史上的老问题,却也带来了不少新的条件下的新的问题。新的问题有时可能比老的问题更严重、更可怕。一千多年的历史古迹巴米扬石佛被炸毁,美国“9·11”事件震惊全球,由此而后一再出现的各种社会危机,反映了什么?物质丰富了,精神萎缩了,心灵荒漠化了,环境遭受了巨大的污染,心灵也同样遭受了可怕的污染。社会财富分配引发的诸多社会抗争,“我不想活了你也别想活”的种种伦常悲剧,可能让我们付出了更可怕的代价而不自知。现代人无法控制的沙士(SARS)、禽流感(H5N1)、以至海啸、地震、干旱、洪水、沙尘暴、水污染、空气污染,其原因归根到底,是人类不能控制自己——不能控制自己的贪、嗔、痴,不能控制自己无限膨胀的欲望:侵凌、占有、强取、豪夺、赶尽杀绝、报复、泄愤,甚至连“同归于尽”也成了不择手段的欲望。对待上述种种社会不和谐——恶斗虐杀,害人害己、内耗内伤,我们能不反省自身、反思自己吗?人类必须作出心智的反思、道德的反思、文明的反思。我们都说“地球村”,既然成了“村”,一村之内,岂有不和谐之理?

  面对现代社会的现代问题,我们佛教徒的责任是什么?佛法不是神学,佛教徒不是产生神迹的灵媒,更不是推动什么“圣战”的精神斗士。佛法是生命关怀与关怀生命的真理和方法。西塞罗说:“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,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,使之考虑生活和道德、善和恶的问题”。那么,我要说:“释迦牟尼第一个把智慧、把宇宙人生的真理从天上拉了回来,引入人间,使我们懂得缘起性空,懂得慈悲和谐,懂得关怀生命和生命关怀。”自心的和谐,人与众生的和谐,正是佛教文化与佛教文明最丰富的精神资源。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处,就在于佛教致力于心的自省、心的自悟、心的忏悔、心的清净、心的深入与完善。他是用智慧去启发人、感化人、引导人。不仅佛教徒,即使非佛教徒,或不信仰佛教的人,也能接受佛教的影响,就因为佛教不是从功利的立场,而是从心灵彻悟的立场去帮助人、开导人。不论你是否信仰佛教,你都有可能唤醒自己的和谐自觉,都有可能提升自己心灵的质量。佛教徒自身的“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”的自律精神和学习佛陀的自利利他、自觉觉他的奉献精神,无疑是有益于人类,有益于构建和谐社会的。《法句经·心意品》中说得好:“轻躁难持,唯欲是从;制意为善,自调则宁。”轻率、浮躁、欲望无度,这是社会的通病。只要把握好从善的方向,自我调整、调顺、调伏、调柔,一句话:调心。妙哉,自调则宁。“百千法门,同归方寸,河沙妙德,总在心源”(四祖道信语)。只要心调整好了,心安、心定、心净、心宁,不受外境的干扰和影响,“八风吹不动,端坐紫金莲”,那就是智慧,福德。安心就是吉祥和谐,好事皆可圆满。据说西方哲学史上有一句名言,叫“认识你自己”。而“认识自己的无知”则为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。那么,联系我们自身,认识自己的无知,我想首先就应该认识自己对和谐,对“自调则宁”的无知吧。自调则宁就是自己内心的和谐,就是自己对自己负责,就是自己解放自己,自己决定自己,自己照顾好自己。

  人的成功,离不开和谐,人类的发展和进步,也离不开和谐。和谐是人品识见,和谐是高风亮节,和谐是人格风范,和谐是清净无染,和谐是生命境界。让我们把佛陀的教化带给人间,带给法界众生,愿人人唤醒和谐自觉,愿人人提升心灵素质,这是今天人间佛教的新的实践课题,也是我们佛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