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犯戒”与“破戒”的意思并不相同,经常见有人说自己或别人破戒了云云,感到心中一凛,但仔细看下文,原来是犯戒而非破戒。简单解释二者的区别,正如济群法师开示的:“犯戒和破戒是不一样的,犯戒主要是指犯轻戒;而破戒则是犯重戒,比如杀人就是犯重罪,就要失去戒体。就象茶杯落地后摔成碎片,再要将它修补起来就很困难, 若只是沾染了污点,清洗之后还可以继续使用。所以,犯了轻戒可以通过忏悔来弥补过失,一旦犯了重戒,戒体就失去了。忏悔是弥补犯戒的方法,忏悔则清净,忏悔则安乐。”
【戒律学习】五戒的破、犯因缘——想知道自己有否破戒、还是犯戒请来学习
五戒的破、犯因缘
参考《佛学基本知识》、《走向解脱(在家篇)》、《戒律学纲要》,集其要略而述。
一、基本知识
1、五戒是杀生戒、不与取(偷盗)戒、邪淫戒、妄语戒、饮酒戒,前四为性戒、根本戒,后一为遮戒。
2、破戒与犯戒的区别:破戒是严重违犯根本戒,毁坏、失去戒体,并无法通过忏悔来恢复;犯戒是违犯根本戒或遮戒,损伤戒体,但可以通过忏悔来恢复。犯戒不一定破戒,破戒必定犯戒。遮戒有犯无破。
3、对四根本戒来说,若同时具足特定的对境、想、发心、方便(手段)、究竟(完成)这五个犯缘,则获根本罪;若五个犯缘不 全,或者其中某个犯缘不完全相应,则获支分罪。发心指故意,是希望自己将要采取的行为造成某种后果,而不仅仅是认识到该行为可能造成某种后果。若发心一项 完全不相应,如痴心狂乱(故意选择的结果除外,如故意饮酒,目的就是使自己神志不清而乱来)、遭人以利害更大之事要挟等,无犯。五戒有“开缘”,其实是由 于不具备具足犯和支分犯的条件,而非存在可以通融、犯之无妨的例外,这点很重要。
4、未受五戒者和已破五戒戒体者,无所谓破犯五戒。
二、杀生戒的破犯因缘
犯戒的成立:
对境:众生。
想:认为或怀疑对方是众生,包括误认非众生为众生(如将稻草人当作真人)、误认此类众生为彼类众生(如将人当作猴子)的情况。
发心:杀心,想要对方死亡,伤害对方身体的发心属其支分。若从方便到究竟之间,此心相续不断,则是圆满的发心;若其间生起遮止、后悔的心,则是不圆满的发心,下同。
方便:自己行动或指使他人,包括攻击、下毒、设计、劝诱、提供条件(如武器)等。
究竟:对方因此死亡。若在对方死亡前,自己先死亡,则不成究竟。
破戒的成立:
1、对方是人。
2、认为对方是人。
3、有杀心。
4、兴方便。
5、对方因此死亡。
三、不与取(偷盗)戒的破犯因缘
犯戒的成立:
对境:财物,被他人所持有(如衣服、珠宝等有价之物)或守护(如舍利、儿童等不可计价之物),且此人对其财物有执着心。若 此人对其财物无权有执,如票价应是5元,对方强索10元,拒之无犯;若此人对其财物有权无执,取之者支分犯;若取他人财物时,彼人因尚未意识到自己拥有被 取财物而无执,取之者支分犯,当彼人意识到时,若产生执着,取之者具足犯。若所取财物属于人以外的众生,取之者支分犯。
想:认为或怀疑财物为他所有或守护,包括误认自己的财物为他所有或守护。
发心:偷盗的心,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想占有或令他人蒙受损失的心,包括为了第三方利益而产生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