准提咒在线网
准提咒在线网
放生杀生现报录 破戒果报故事 因果故事 五福的意义 种善因得善果
主页/ 其他因果故事/ 文章正文

六祖坛经,六祖慧能,禅宗嗣法的第六代祖师,一气呵成,见性成佛

导读:六祖坛经,六祖慧能,禅宗嗣法的第六代祖师,一气呵成,见性成佛读过《坛经》的人都知道,五祖弘忍在还没有<衣传法之前,曾召集门徒各作一偈颂,以察看他们修行的深浅及开悟的程度。并从中找出继承衣法的...
六祖坛经,六祖慧能,禅宗嗣法的第六代祖师,一气呵成,见性成佛

读过《坛经》的人都知道,五祖弘忍在还没有<衣传法之前,曾召集门徒各作一偈颂,以察看他们修行的深浅及开悟的程度。并从中找出继承衣法的传人。当时神秀是本寺的上座和尚,又本寺的教授师,没办法推辞,就做了一偈:“身似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呈与五祖,本想从老师那里觅个消息,求得验证,没想到反被五祖批评了一番说:“汝作此偈,未见本性,只到门外,未入门内。

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,了不可得。无上菩提,须得言下识自本心,见自本性。”而六祖慧能却以一个目不识丁的樵夫身份,反其调而唱出了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的千古绝唱。至今,在佛教界,思想界仍一直为之传诵。在当时此颂一出,便得到了独具慧眼的弘忍大师的印可,并马上传与衣法,成为了禅宗嗣法的第六代祖师。

惠能大师得到衣钵之后,便马上离开了寺院,后来很多人得知弘忍大师把衣钵传给惠能大师之后,心里都不服气,都去追赶。其中有一位惠明法师,他出家以前是一位将军,体质很好,因为跑得最快,最后追到了惠能大师。

六祖坛经,禅宗,六祖慧能,坛经

惠能大师见他远远追来,心里想:他是来抢衣钵的,和他争执没有意义,反正现在我已经开悟证得了本来无一物的境界,况且弘忍大师把衣钵传给我,只是一种证据,是表法用的,表示我得到了法,所以他要这个衣钵的话,就送给他。于是他就把衣钵放在石头上,自己躲在树林里去。

惠明法师去拿衣钵的时候,却发现他搬不动放在石头上的衣钵,当下就悔悟了,感慨的说:“我是为法而来,不是为衣钵而来。”六祖大师在树林里听到了惠明法师这样说,就走出树林,对他说:“你既然是为法而来我现在就为你说法。”大师说:“不思善,不思恶,正与么时,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。”人的本来面目明净如月,又光照万物,本来人人都有这种清净的自性,都是可以成佛的,那为什么又成不了佛呢?因为人所具有的天然无价之宝——佛性,被“五蕴”尘缘所掩盖,结果失去了与生俱来的清净自性,造成数不清的烦恼与痛苦。因此,惠明听后马上就心开意解,豁然开悟了。

六祖坛经,禅宗,六祖慧能,坛经

在佛教史上,“南能北秀”代表的是当时弘化于南、北二方禅法的派系。南方主要是以慧能为代表的“顿悟”禅法,弘化于北方的主要是以神秀为代表的“渐修”禅法。慧能虽然家庭出身、文化学识、社会地位等都不及神秀大师,但是他对佛学的理解以及后来他主张的“顿悟”思想,却给后世禅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。因此,可以说,顿悟和渐修,是慧能与神秀禅法思想的最大差别。所以要明白为什么慧能的偈颂能得到弘忍的认可并付与衣法,而神秀的偈颂却落选了的原因,就必须对他们的所主张的禅法思想加以辨别。

六祖坛经,师曰:“吾不识文字,汝试取经诵一遍,吾当为汝解说。”法达即高声念经,至“譬喻品”,师曰:“止,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,纵说多种譬喻,亦无越于此。何者因缘?经云,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。一大事者,佛之知见也。世人外迷着相,内迷着空,若能于相离相,于空离空,即是内外不迷。若悟此法,一念心开,是为开佛知见。

六祖坛经,禅宗,六祖慧能,坛经

惠能是力主“顿悟说”的。他认为“佛性人人自足:它不是知识,不像学生念书,不需“十年寒窗”式的啃书本,不需要读死书。而只要在一种特殊的方法专心修炼、突破。体验并认识到自身与生俱来的本来面目“佛性”,便可以如“密云顿开,晴天万里”一样,进入一个光闪闪的世界。神秀和慧能的偈子,神秀:“身似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惠能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是站在不同的层次和境界上说的。神秀认为人身如一棵菩提树,人的心就像一块明亮的镜台,人要时时勤快努力的拂拭,不要让那明亮的镜台,沾惹上污垢尘埃。

六祖坛经,禅宗,六祖慧能,坛经

说的是:拂拭了心灵的污秽,不要使纯洁之心沾上灰尘,则心如一轮明月,照彻朗朗乾坤!

意思是我们修行要时时摒除洗涤各种尘俗贪欲杂念,使心性永远保持洁亮光明。慧能此偈是针对神秀偈而说的。慧能认为,菩提本就无树,明镜也不是台,是当下破除了我执,法执趋向中道已证道无生法忍的境界!

所以说:本来就是什么东西都没有,又从哪儿去沾染尘埃呢?慧能偈直悟本心;泯弃了物我相对的观念;神秀偈则仍有物我的执著,在境界上差了一筹。慧能禅法最重要的理论就是“顿悟说”。那何为顿悟呢?在《坛经》里,慧能说了很多这样的句子,如:故知一切万法,尽在自身中,何不从于自心,顿悟真如本性。我于忍和尚处,一闻言下大悟,顿见真如本性。是故将此教法流传后代,令学道者顿悟菩提,令自本性顿悟。迷来经累劫,悟则刹那间。前念迷即凡,后念悟即佛。

六祖坛经,禅宗,六祖慧能,坛经

《红楼梦》的宝玉、黛玉、宝钗、妙玉都会,但是否就开悟了呢?当然没有。所以船子和尚马上就紧逼他一句:“不似,又似个什么?”夹山是有根底的人,他说:“不是目前法。”船子和尚笑了笑,说:“你是从哪里捡来的这些虚头套语?”夹山又回答说:“非耳目之所能到。”对一般的人来讲,夹山回答的这些也是高妙难懂的,不是大行家,还会认为夹山早己开悟了。

法无顿渐,人有利钝;迷人渐契,悟人顿修。所谓的顿悟,是与渐悟相对,指无须长期按次第修习,一旦把握住佛教真理,即可突然觉悟而成佛。所以惠能认为,“凡夫”和“佛”,并无多大差别,关键在于“迷”和“悟”。而由迷到悟,又只是“一念”之间。所谓“一刹那间,妄念俱灭,若识自性,一悟即至佛地”。所以慧能的顿悟思想,强调的是瞬间觉悟,不假渐修,只要于刹那间领悟到自心等同佛性,便是成佛之时,无须历经次第的修习。

六祖坛经,禅宗,六祖慧能,坛经

传统的禅法思想。他认为从凡夫到成佛解脱必须有一个次第和过程,这样才合乎佛教本义。他的“心性本净说”的理论基础,就是来源于传统佛教的“心性本净,客尘所染”思想。如昙无谶译的《大集经》中就说:“一切众生心性本净,性本净者,烦恼诸结不能染著,犹如虚空,不可沾污。”所以他在偈颂中就强调“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”,生怕自已的清净的心性给尘埃染污了。

因此,他在给门人开示时,就时时告诫弟子们要观心看净。这种不能把身心等同于菩提树和明镜台一起来看待的(因为在法性空义上,菩提树、明镜台和身心以及尘埃并没有什么差别),又怎么能够达到明心见性、解脱生死的目的呢?难怪弘忍大师对他说“汝作此偈,未见本性,只到门外,未入门内。”

六祖坛经,禅宗,六祖慧能,坛经

说明了人人本具有佛性,都能成佛。而没有从佛性本义的角度来透视缘起万法的空性,虽有说明身[似菩提树]、心[如明镜台]等万法本性是清静的,但在修证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自已的位置等同于佛去看待,不敢肯定自已是佛的事实,缺乏当下承担的勇气。因而也不能够打破“法执”的缚束。从本颂所揭示的意义,即可知神秀体认到的佛性清净,表现在行为修持方面就不免有了次第,即所谓的渐修。也就是说神秀只体悟到“净土只往心中寻,红尘正是修行处”的境界而已。

而慧能的偈颂,与神秀的偈颂相比,完全是针锋相对,刀剑相向,不留情面。单刀直入,直入人心。并且提出了生命的解脱,是心的解脱,就是人内心内在的解脱和超越的精神境界。也就是:无为法、无住、无染,才是真如法性,本性清净。从语气上也是痛快淋漓,一气呵成,见性成佛。这样的作风,这样的气势,如果没有证的“一切万法不离自性”的话,就不可能如此胸有成竹的流露出来。